楊子佛教禮儀公司。邀請您進入官網;了解更多並更進一步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與需求

關懷生命 愛無界限  
▲「法鼓山二○一四國際關懷生命獎」獲獎者與頒獎人合影。左起依序為李伸一、廖智、曾敏傑、方丈和尚、錢復、陳公亮、蕭建華、林奏延。 (吳嘉峯 攝)

關懷生命 愛無界限

法鼓山2014國際關懷生命獎頒獎暨論壇 表彰獲獎者以悲智大願奉獻利他精神

【黃佳卿╱臺北報導】法 鼓山「二○一四國際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暨關懷生命論壇,九月十四日下午於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今年「團體大願獎」得獎者為罕見疾病基金會、「個人慈悲 獎」陳公亮、「個人智慧獎」蕭建華、廖智。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幕致詞時,感佩四位得獎者以苦難淬鍊生命,展現悲智度人的大願行,「將人生逆境中的絆腳石, 轉化為支撐人生高度的墊腳石,是菩薩現身說法,激發更多人珍惜生命的可貴。」

典禮邀請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奏延、新北市長朱立倫、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等擔任頒獎人,現場有近二千位民眾觀禮。同時擔任關懷生命獎決審委員會召集 人的錢復致詞表示,「在食安、工安問題頻傳之際,仍有許多勇敢為生命奮鬥的個人和團體,努力為社會大眾展現正向光明面。」並讚揚二十六件入圍決審的事蹟, 都是深刻的生命教材,證明人間仍充滿愛心與希望。

被喻為「社會邊緣人的爸爸」的陳公亮牧師,接獲獎項時,感恩所有示現苦難的人,為他指引人生道路,在扶助弱者的過程中,深覺自己是人間最快樂滿足的人。他期許自己追隨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繼續為社會弱勢奉獻心力。

從朱立倫市長手中接下獎座的蕭建華,在人生最得意時罹患罕見疾病,接二連三的坎坷經歷,反而激發生命的勇氣,他忍受身體病痛,投入一千六百多場演講,希望活給身體健全的人看,籲請大眾熱愛生命,讓良善無盡循環。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兒及雙腿的舞蹈老師廖智,災後二個月即帶傷為賑災籌款義演。她露出開朗甜美的笑容,表示自己的身體雖然縮短了,生命力卻在奉獻關懷中逐漸增強,並引用「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熄滅」,向豐盛的新生命感恩,獲得現場如雷掌聲。

罕見疾病基金會由現任董事長曾敏傑代表受獎。基金會成立十五年來,致力推動罕病者全人照顧制度,成為歐洲罕見疾病聯盟正式會員。曾敏傑表示,個人的生命有限,但希望無窮,透過組織的力量,可以讓愛與關懷流傳擴大,為罕病患者尋找生命出路。

典禮後登場的關懷生命論壇,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趙可式、金馬獎最佳導演蔡明亮,以「活著──珍惜生命,讓愛流轉」為題,分享認識自我、成長自我的生命智慧,以及轉動從自我到利他的樞紐,讓無私的愛在人間流轉。
(更多關懷生命論壇內容請見焦點報導)


以上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法鼓山 法鼓雜誌 :
298期 2014.10.01  www.ddm.org.tw/maze/298/page1.asp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2/7     |     作者:文與圖/趙麗雲

1988 年賴碧霞於國家音樂廳客家山歌演唱會宣傳照。圖/趙麗雲

雖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母親最美,但在佛光山法師引領助念的聲聲佛號中,凝視母親遺容,仍不禁驚嘆於母親最後容顏的安詳、柔和、莊嚴、靜好。也許是終究卸下了千斤萬擔對家人、對客家山歌文化深沉的懸念與責任使然,此刻的母親正如好友林谷芳多年前為「母親及她那一代人」所撰文中的描述,是獨擎於嚴冬中滿山菅芒絕境間的一柱翠綠,綻放如此曖曖奇絕的美麗光輝。

母親一生真如獨擎的冬翠般首出於眾,此由她在世時一路榮膺教育部薪傳獎、行政院客委會文化獎終身貢獻獎、行政院新聞局金曲獎(評審團特別獎)、文化部國家文藝獎,並被評定為「人間國寶」,尤其是經她數十年的努力,從無到有,傳唱十方的客家山歌終被政府依法認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保護藝術,又特別指定她為藝術保存者;以及她辭世翌日,各大媒體為她所作專題報導的標題:《聯合報》「客家山歌國寶賴碧霞病逝」、《人間福報》「不凡一生.賴碧霞美聲長存」、《中國時報》「國寶級客家歌后賴碧霞辭世」、《自由時報》「客家國寶歌后賴碧霞病逝」、客家電視璀璨國寶紀念賴碧霞」與「世紀的寶貝.賴碧霞紀念專輯」等;抑或是由文化部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競相呈請總統予以明令褒揚等殊榮,可見一斑。

然既係「獨擎」,則她所有成就背後的艱辛,也就不難體會。外人常不能理解一個從未受過正規中文教育、亦非音樂科班出身的她,如何能作詞、譜曲、編劇、導演?不但著作等身,還促成了第一部客語電影《茶山情歌》的問世,並打破紀錄灌錄了逾百張的「黑膠唱片」;同時還遊走教唱於全國十三個廣播電台、各大中小學與山歌班,將客家山歌文化從一片荒漠傳唱到遍地開花,還唱進了國家音樂廳、上海戲劇院及總統國宴。這一切看在既心疼又驕傲的女兒眼中,母親逾一甲子為傳揚客家山歌文化所盡的努力,正如她在去年二月最後一次公開演唱時對學生的笑語:「永遠保持十八歲的精神」,絕不輕忽,認真努力去將每一天、每一場合、每一分鐘都表現到淋漓盡致。原來如獨擎於芒山冬翠的「美麗風光」,乃是周而復始、永無止盡的全神貫注、努力付出、咬牙苦撐,以及打脫牙和血吞的艱辛歷程的表徵。

也許是她命定須經歷重重考驗吧!生父趙鼎(字之江)於近五十年前早歿,母親為周全趙(夫)賴(娘)兩家,必須在早年十分保守的客庄中拋頭露面營生養家,其間所受的委屈與辛苦,相較於她在客家文化事業的逆風而行,恐怕更只有在滿山菅芒中獨秀擎天的艱苦卓絕差可比擬。

母親本姓曾,自幼隨外婆過繼為賴家長女。雖十八歲即出嫁,卻因賴家外公年邁多子,始終肩負娘家生計。尤其自三十出頭守寡之後,她萬苦不辭、身兼多職,不僅獨力教養長姊彩雲與我成人,更一手養大所有弟妹,甚至周妥備辦所有後輩的嫁娶、生養事宜。她對「長姊如母」責任的堅持,雖為上一代台灣女性獨擎家務的常見圖像,但恐怕已很難為這一代人所充分理解。

對於一生堅持在蒼茫中為家人、後輩、同儕、學生等燃燈不懈的母親而言,她的捨報辭世,雖示現了人世的「無常」,但對身受重恩的我們而言,仍有萬般的不捨。 尤其是對於被公認最受鍾愛的麗雲而言,當午夜夢迴驚覺未來竟再也見聞不到最親愛母親的容顏與親暱的呼喚時,真的難忍撕肝裂肺的痛楚。然而只要慮及母親獨擎一生的艱辛與劬勞,麗雲此番是以罕見的堅持說服繼父與長姊一切依佛制為母親治喪,堅持以日夜執持經聲佛號取代懷念、依戀的淚水,並要求所有晚輩觀想聲聲佛號化作朵朵清蓮,薦渡母親上品好行;更千祈母親萬緣放下,絕對不要再回首眷顧,不再受情緣的纏繞,安心追隨佛菩薩座下,托質蓮邦、見聞佛乘、悟無生忍、得不退轉。

麗雲何其有幸,叨蒙師父上星下雲上人慈愛垂顧,親自出任母親治喪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指示佛光會悉心為母親假台北道場舉喪;而素為母親所敬重的客家鄉賢—國際佛光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先生,以及一路對麗雲提攜、照拂有恩的長官—立法院王院長金平、考試院關前院長中、伍院長錦霖等熱誠出掌治喪委員會,而於第一時間即親臨弔唁,並火速為母親呈請總統褒揚令的文化部洪部長孟啟與行政院客委會劉主委慶中,以及母親陽居的三位父母官—桃園鄭市長文燦、新竹邱縣長鏡淳、 苗栗徐縣長耀昌,併同佛光會全體理監事同仁與覺培秘書長、覺元住持法師率眾家執事人員傾力協助治喪;另佛光山普門寺、桃園講堂、新竹法寶寺、竹東大覺寺, 以及佛陀教育基金會等道場住持法師、居士大德亦紛紛前來結緣超薦,母親身後誠可謂備極哀榮。尤其善巧的是,母親本名鸞櫻,因自幼善唱,故族人多以「山中百靈鳥」暱稱,其遺骨奉安大溪佛光山寶塔寺時,適逢寺周百餘山櫻迎風初綻,而其蓮位又恰與同名、同好音律的「阿鸞」(鳳飛飛女士)為鄰,且塔背青山竟有象徵客家的桐木遍植,料想他日桐花落雪,當能片片體解母親「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蒙此等殊勝恩典與腋助,麗雲深信如獨擎冬翠般堅毅努力奉獻人生的母親必已欣然羽化歸西,為此,麗雲暨親友家屬等生者,誠感篆無既。謹隔空頓首謝恩。

後記:據元月二十九日文化部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通知,行政院會已通過政府予母親賴鸞櫻(碧霞)的明令褒揚。

賴鸞櫻(碧霞)居士追思法會

時間:104年2月8日

(周日)早上十時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11樓

(台北市松隆路327號)




1999年於國家音樂廳彩排( 思古怡情話客家演唱會)。圖/趙麗雲


2001年榮獲「客家文化傑出獎」,由陳水扁總統、新竹縣長林光華頒獎。圖/趙麗雲


二○○八年榮獲行政院客委會客家文化「終身貢獻獎」,由馬英九總統頒獎。圖/趙麗雲


2010年獲台北市終身貢獻獎 圖/趙麗雲


2011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指定文化資產。圖/趙麗雲


2011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22屆金曲獎 圖/趙麗雲


本篇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人間福報: 2015年2月7日 生命書寫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88493

賴碧霞追思會 相關文章: 【 國寶殞落 賴鸞櫻追思告別 】、 追思國寶賴碧霞 總統明令褒揚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佛法的主要對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牲(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祇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祇要專誠,即能感應它們來聽經。

        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摘自聖嚴法師著作《為什麼要做佛事》- 七、誦經做什麼 (23-24頁)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也提倡『少燒香』。

        因為燒香一方面是污染空氣,方面是浪費資源,要燒的話,燒比較高級點的,因為香的作用在於安神、在於消毒,但我們般人燒的香既沒有安神作用,也沒有消毒作用,而只是製造煙霧,製造環境的污染,製造香灰而已,這並不是很好的事。

        現在,寺廟雖然也燒香,但燒得很少,而且盡可能地不燒。也鼓勵外面來的信眾少燒香。過去,有的人來寺裡燒香,若點支,覺得不夠誠心,要點三支,甚至點燃把!這樣燒,整個房子裡都是煙。還有,我們不燒金紙,這在佛教儀軌中本來就沒有的。



摘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少燒香 (37-38頁)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間雖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為不善,但我們相信『所有的人、將來都能成佛、成菩薩』,目前只是因為他的因緣尚未成熟,如果我們能促成他的因緣,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來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來佛、未來菩薩,我們不需要計較他現在的好壞。​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菩薩不捨任何一個眾生,以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有不變的惡性,因此,我們不要對任何人失望。



摘自聖嚴法師《禪與悟》- 未來佛 (69頁)

楊子佛教禮儀.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對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為什麼不會恐懼、悲哀呢 ? 因為死了以後如果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或另一個生命,就好像在一個大樓裡,從這一層到另一層;或在同一層中,從 A 座到 B 座,那為什麼要覺得悲哀?覺得恐懼?在中國文化來講,主張『未知生、焉知死?』這使得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現實人生和現實環境,這樣的人本主義也很好,但 是,對死亡卻會感到恐懼。

中國儒家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聞什麼道?      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但是,一般人並不清楚「道」為何物,這不是一種宗教信仰,乃是王道、人道、天道等觀念,這是人文、自然的思想。像孔孟諸子等有了哲學修養的人,知道死生自有天命,胸襟開朗;可是一般人並沒有這種修養,所以,會對生命捨不得,對死亡會害怕。

        捨不得目前已經擁有的,害怕面對死後的茫然無知。本來還活得好好的,一下子死神來迎,便什麼也沒有了;如果有的話,究竟會到那裡去呢?所以,恐懼心自然就 出現了。有宗教信仰的話,對死亡就比較不會恐懼、悲哀。基督教、天主教說是歸主、受上帝寵召、到天國去了,和上帝及天使們在一起,多麼快樂。在人間既不自 在、又不自由,去天堂多好。

        印度和西藏這兩個民族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對死亡也都不恐懼;不像一般中國人的家族,一旦有人新喪,一群人哀哀傷傷、哭哭啼啼的。在印度旅行,可見到送葬景象,一點哀傷的氣氛都沒有,送葬時就好像抬著一副家具似地在馬路上走,也沒有人注意他們。在火葬場上焚化遺體時,親戚、朋友並沒有哭泣聲,他們都在念咒念經,臉上還帶著喜樂的表情。親友想,亡者已經升天了,當為他歡喜。

        西藏人送葬也不會哭,而是為亡者誦經、唱歌,送他上佛國;尤其經過喇嘛誦經、加持後,亡者已經超度了。對佛教來講,因為相信有來生的境界,所以對死亡不會覺得悲哀或恐懼。如果你信仰天堂,也可以升天國。受五戒、行十善的人就可以往生天國。如果在世時雖也做了一點壞事,好事則做了不少的話,那就能夠再度投生到人間來,而且可能比這一生更好一點。

        特別是在佛教中有一種淨土法門或佛國淨土的信仰,就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那是一個極好的未來世界的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死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

        通常為病危臨終的人說法,是先告訴他要安心、放心,而且要有信心;要相信如果你的身體還不到死的時候,佛會保佑你趕快健康,如果身體已經沒有辦法維持下去,阿彌陀佛便會接引你到國佛淨土中去。或者,這一生中你做了很多善事,即使不想去佛國,來生也是佛教徒,也會做好事,這就是菩薩行者,在人間廣度眾生。所以,但願你早日再來造福我們這個世界。

        多半我們會請他默念阿彌陀佛,若他自己不能念誦,讓他聽到阿彌陀佛佛號聲;若他自己已不能專注地聽,則勸他心中要信有阿彌陀佛,如此一來,就和佛相應了;與佛相應,就能到佛國去。佛國多遠呢?沒多遠呀 !  物質空間上雖有距離,但精神世界沒有距離。我們對死亡的觀念要改善,否則,遇到親人死亡時,好像全家都變成走投無路的樣子,實在大可不必。



摘自聖嚴法師《法鼓鐘聲》- 正確的死亡觀念 (36-40頁)

楊子佛教禮儀.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儒家的聖哲說『父母在,不遠遊。』又說『父母過世,三年不改其志。』
這都是孝道、守孝的意思。現在,我們還是可以這麼做的。

 

        所謂『 父母在,不遠遊 。 』是因從前交通阻隔,出去十天半個月,音訊渺茫,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所以不遠遊。現在我們把居住的地球叫作地球村,我們只是在同一個村中活動,並沒有遠 遊,一上車就可以打行動電話給父母報平安;出了國,隨時隨地可以和父母通電話,話家常。

        守孝三年,是說小孩必須仰賴父母照顧衣食三年,所以,父母去世三年內不改其志,做任何事,都要想父母是怎麼講的,我這麼做有沒有違背父母的遺志。還有三年當中,把父母棺材停在一處,不能移動,想像父母音容宛在;三年以後,可以把骨頭撿起來,重新改葬。

        把握住這個主旨,目前規定的喪假已經算夠長的了,處理父母後事綽綽有餘。我們只要把父母遺體妥善處理,以莊嚴、隆重而又不浪費的禮儀來辦後事。然後,念念不忘地願他們在佛國淨土永遠修菩薩道;我們自己在父母過世後的四十九日中,要念佛,也希望他們能以生前的功德,或因他們生了我們這種對社會、人類、眾生有貢獻的兒女,而有很好的福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也開大一點,然後回到我們人間來,以菩薩身分度眾生時,他們的能力也強一點。這就是以佛教精神,配合中國孝道觀念,所發展出來的現代化守喪原則。

        中國人喜歡罵人家祖宗三代。父母去世後,我們更要念茲在茲,不讓父母因我們而挨罵,所以,就要更加謹慎,努力地自我成長,相信父母在天之靈,或在佛國淨土的菩薩蓮花位上,看到我們這麼勇猛精進,他們會很高興、很歡喜。這就是孝道。

       『守喪』最重要的是守住孝道精神,而不是守墓三年,或在家三年不出門,不剪頭髮,也不刮鬍子,披麻衣、持喪棒,儀表沒有威儀。這不是健康的做法。

        另外,送葬隊伍婉蜒幾公里,妨礙交通:鑼鼓喧天,麥克風製造噪音,妨礙沿路居民安寧。這在過去社會中,由於平日親朋好友難得相聚一次,藉著老年人的喪事,親朋自遠方來見一次面,所以,把喪葬禮儀安排得很熱鬧,確有其凝聚和調劑的作用。現代人已是天涯若比鄰,天天見面、通電話,各種娛樂節目從電視機的螢光幕上送到每一戶人家裡。若把送葬排場弄得太繁複鋪張,已不是哀榮,而是成了噪音和公害。


摘自聖嚴法師《法鼓鐘聲》- 如何守喪 (98頁)

楊子佛教禮儀.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

        中國人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後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瘞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 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為人死之後便是鬼,所以《說文解字》也說『人所歸為鬼』,人死既為鬼,擬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間一樣,只是陰 陽兩界不同而已,故以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錢,所以就用錢幣殉葬。後來有人覺得用真的錢幣太可惜了,便用紙來剪成錢的形狀,以火燒了給鬼用。

        到近代,由於紙幣的流通,『冥國銀行』的冥幣,也大量發行了!(註)這種低級的迷信,幾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錢財、珠寶、布帛,乃至還有用人及畜牲來殉葬的。

        至於用火焚燒,可能與拜火教有關,相信火神能將所燒的東西傳達給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中國民間,用紙錢、用錫箔,當作錢幣、當作金銀,又有用紙糊篾紮的家具、雜物、房屋乃至現代的汽車、飛機輪船等等,以為焚燒之後,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實上,佛教不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做鬼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經過焚燒之後的紙庫錫箔能夠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親屬可以用布施供佛齋僧的功德,迴向亡靈、超度亡靈。其他的一切,都是毫無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張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張人死之後,不可用貴重的棺木、不可穿高價的衣服、不可動用過多的人力與物力;應該換上日常所穿的乾淨舊衣服,將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給貧苦人家,如果有錢,應該多做布施貧窮及供奉三寶的功德。唯有如此,亡靈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否則把好好的東西埋了燒了,那是最愚癡的行為,更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的作為。

        可惜的是,今日的許多僧尼,並不懂得這一層道理,甚至從大陸到了臺灣的佛教徒,還發明了另一種叫作往生錢的紙錢,在一小張的黃紙上,用紅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當作鬼用的錢了。其實誦咒的功效,與燒祇的作用,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根據佛經來說,印好的經是燒不得的,燒了是有罪的。

        再有,現時的僧尼們為人家誦經、拜懺、放焰口乃至打水陸,都要寫文疏,宣讀之後,即予焚化,這是學了符籙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衹們奏疏及化符驅鬼等的迷信,於佛教教理毫無根據。佛教一切都主張虔誠心的感應,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化了千百張的字紙,又有什麼用處?

註解:註參閱《佛祖統紀》卷三三(法門光顯志)第十六,「寓錢」條(《大正藏》四九‧三二二頁)。



摘自聖嚴法師正信佛教》-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73-75頁)

楊子佛教禮儀.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乃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陰是唐以前的舊譯,蘊是唐以後的新譯。三界眾生稱為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出三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三界。

        中國民間說:『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為中國思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剋僅屬於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了全部的五行,其餘的四蘊則屬於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為三界眾生的活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食香;因為是處於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夠產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為『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為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為滋生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事物。中陰身的階段究竟能維持多少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一直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為止,不論多久都叫中陰身;有說中陰身的生命只有七天,他可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次又一次地受生為中陰身。但是古來佛教所相信的,是根據《大昆婆娑論》所說的,人死之後七七日間為中陰,因此而有在人死之後七七日內設齋供養,做布拖功德,祈禱冥福,超度亡靈等的佛事,相沿成為一般的佛教信仰。

        其實,人死之後,在另一期生命的出生之前,叫作中陰。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的階段;但無色界眾生是定境,沒有色蘊,所以沒有中陰以 《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入胎藏會)所說,由地獄眾生而轉的中陰,容貌醜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陰,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陰,其色如水;欲 界的人及天所轉的中陰,帶有金色;色界眾生所轉的中陰,形色鮮白。因此,中陰身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者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相,而 顯出同類的身相。又根據《俱舍論》第九卷說,欲界中人的中陰,身量像五、六歲的兒童。欲界的菩薩之中陰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有 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陰,則形量圓滿和他生前相同。

        根據《大乘義章》第八卷說,欲、色二界眾生般皆有中陰身,唯上善及重惡眾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類,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所以沒有中陰。以重惡眾生的業感而言,唯造五逆罪者沒有中陰。

​         又根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也有兩種見解;一說往生淨土,不經中陰,因為命終之時,即生於蓮花中,所以不應有中陰;另一說則是,往生淨土之人,從此穢土 而生彼淨土,是死此而生披,在這中間當有中陰,不過雖經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其中陰身。這些說法雖不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陰身的存在。

        從以上的經論資料所見,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在未投生之前,可有轉變其投生類別的方法。例如得聞佛法,或親屬為其祈福供養,做種種佛事,便能影響這一中陰身的前途上昇;如果由於積怨難消,再加上親友和仇敵的干擾,也會使得中陰身改變方向而墮於惡道,所以西藏密宗特別重視中陰身救度法;即在顯教,也主張臨終助念和七七的超度。以佛法來救濟中陰,是召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為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

​         至於上善與極惡之人其所以沒有中陰身的原因,是在於他們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學還沒畢業時,已經辦好出國留學的手續,或已被公司、行號,機 關 預聘,畢業之後,不需要等待工作機會,或到處找工作,這也許是他們的家庭背景或學業成績優於一般學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為豬、牛、羊等的家畜,表示 出生以後,已經決定了他們被人宰殺,作為食物的命運。因此,如果積極修行、努力為善、信心深厚、願力堅固,就沒有墮落三塗的恐懼。只要以信願和修行的力量 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於佛國,或生於娑婆,都是直來直往,毫無徬徨、等待的現象,所以,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沒有中陰身的過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摘自聖嚴法師《佛學群疑》- 什麼是中陰身 (109-112頁)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葬儀的進行,應該有誦經念佛佛事。但在中國現行的佛教葬儀中,出家人只管誦經,卻不是葬儀的主體;因為葬儀中的家祭公祭等儀式,均委由葬儀社派人司禮,佛事反倒成為一種點綴。

正確的佛教葬儀,除了司禮者之外,主體應該是出家的法師為亡者誦經。參與的大眾,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持誦的內容,最好是簡短的經文及偈頌,例如「心經」、「往生咒」、「讚佛偈」、佛號、「回向偈」等,不用唱,只用誦;否則,大眾無法隨唱而無參與感。然後由法師簡單地介紹亡者的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等的功德,並做簡短的開示──一則度化亡者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

至於家祭公祭,最好同日舉行,因為既然已經全體參與葬禮了,就沒有必要另外舉行;否則,除了拉長葬儀的時間外,只是顯示個人和團體的突出感而已。如果要同日舉行家祭或親友、團體的公祭,則應該在正式的葬儀之前舉行。佛化的葬儀應該簡單、隆重,前後的時間不須超過一小時,最多一個半小時。至於用中西樂隊或儀仗等場面,都是虛榮的鋪張,此舉對於非佛教徒而言,也許有其慰靈的作用;對佛教徒來說,則反而會擾亂亡者一心求生佛國淨土。

自古以來,佛教喪葬並沒有一定的制度。但在中國,有關死者未亡之前的彌留,及命終後的沐浴、更衣、設靈位、伴靈、納棺、出葬、埋葬、做七,乃至百日等,大致都有它固定的儀式

依據「淨土法門」,在彌留時宜有善知識──不論是在家或出家的修行者──為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為助念,一直到命終十二小時之後,移動遺體,為之沐浴、更衣,並繼續以助念代替伴靈。而且,每舉行一項儀式,都用佛法開示亡者,令其一心皈命佛國淨土。當然,最好能有出家僧眾說法開示,否則亦應以同道、同修中的長輩乃至資深的平輩為之。

對於佛教徒, 遺體的處理,只有坐龕、坐缸和火葬、土葬的不同。如果遺體坐龕,則採坐龕火化,只有封龕及舉火的儀式;如果遺體坐缸,則有封缸土葬的儀式;如果遺體臥棺, 則有封棺的儀式,封棺以後,有土葬及火葬兩種,若是火葬,則將骨灰壇置於寺院或墓場的塔中,也有將骨灰壇埋於地下墓中的。

不論是火葬土葬, 凡有儀式,均以念佛、誦經、回向代替由家屬輪番舉哀及哭泣、音樂等的鋪張。在過去的農村社會,如果家有老人,往往會預備棺木,稱為壽材;預備葬服,稱為壽 衣,以求福壽綿長,大吉大利。在今天工商業的社會以及都市的環境,已經不許可有這樣的風俗,而事實上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

上面已經說過,佛教的葬儀宜力求簡單、隆重。且特別不允許在喪葬期間,以殺生的葷腥招待親友,更不可以酒肉葷腥來祭祀亡者。故在吾鄉江蘇參加喪禮的用餐稱為吃豆腐,那是由於純以素食招待前來吊祭的親友,以豆腐類的食物為主之故。靈前則以香花、蔬果、素食供養。花籃、花園、挽幛,亦當適可而止;最好除了喪家和代表性的親友致送數對花籃以及數幅挽聯、挽額以表示悼念之外,不需要大事鋪張。如果親友致送奠儀,除了由於家屬貧苦而留著喪葬費用及生活所需外,最好悉數移做供奉三寶弘法利生公益慈善等的用途,將此功德回向亡者,超生離苦,蓮品高升。

至於父母親過世,飲泣哀傷乃人之常情。世尊涅槃之時,除了已得解脫的大阿羅漢,弟子們無不涕泣。唯世習以哭泣表示亡者的哀榮,則屬虛偽。佛教徒當以佛事代替哭泣




那麼什麼時候為亡者做佛事?如何做佛事?請看下一節。
摘自聖嚴法師佛學群疑》-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53-55頁)

楊子佛教禮儀.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