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佛教禮儀公司。邀請您進入官網;了解更多並更進一步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與需求

如何規劃一場莊嚴溫馨的佛事  
 

如何規劃一場莊嚴溫馨的佛事

楊子正信佛教禮儀 - 佛事規劃說明會


說明會內容 :
         1.正信佛教應具備的觀念
         2.如何做到冥陽兩利的佛事
         3.正信佛教與一般民俗禮儀的差別
         4.提供的服務流程說明
         5.服務品項及費用解說

時間:
        每周三、五  16:00~17:30
                            20:00~21:30
        採取預約制,歡迎來電預約: 0932-211 100

地點:     



YZ-LOGO-網頁小圖用  正信佛教禮儀公司

http://www.leniency.com.tw

台北.北投服務處
地址: 11249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電話: 02 - 2893 4868 . 0931-048 953


台中.聖苑服務處

地址: 40347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電話: 04 - 2373 0007 . 0932-211 100

禮儀公司.jpg

文章標籤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楊子有限公司.佛教禮儀
YangZi Buddhist Funeral Ceremony Co., Ltd.
www.leniency.com.tw

11249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電話:02 - 2893 4868   行動:0931-048 953
傳真:02 - 2894 7499
yz.mail@msa.hinet.net

40347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電話:04 - 2373 0007   行動:0932-211 100
傳真:04 - 2373 0005
pureland0005@yahoo.com.tw

83341 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439之3號
行動:0932-738100
pureland0005@yahoo.com.tw

禮儀公司.jpg

禮儀公司 楊子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轉載自 『人生雜誌.第368期 』
【人生行旅】■ 梁金滿

用人性菁華演繹菩薩行

緬懷菩薩行者左菁華

2014年3月4日,左菁華人生謝幕的告別式上,
一百多位好友從臺北、北京、溫哥華等地齊聚臺中榮總,
緬懷這位盡情揮灑人性菁華的菩薩行者。
她對佛法的信心、對法鼓山的護持、對生死的豁達,
已深植在所有曾經結緣的菩薩道同學心中。
用人性菁華演繹菩薩行
緬懷菩薩行者左菁華


左1  
1998年,左菁華(第一排右一)投入義工工作,在「我為你祝福—新世紀共修祈福法會」後的感恩餐會,與聖嚴法師、義工合影。(本刊資料)

生如戲。
     只是這齣人生大戲沒有腳本,沒有前臺後臺,身為主角的你、我,既不知是怎麼出場上臺的,也不知道何時退出舞臺;故事該如何鋪陳演繹,人生將如何峰迴路轉,則依因緣業力和個人的福慧資糧而定。

     左菁華,曾是電視圈知名編劇,寫過多部膾炙人口的戲劇,如《昨夜星辰》、《成功嶺上》、《少年十五二十時》等;十八年前,開始親近法鼓山聖嚴法師學佛後,人生的風景就此不同。從此學佛護法成為她人生劇本的主軸,生命的菁華從此奉獻在佛法的推動和菩薩道的實踐上。

     因為佛法,她在興建中的法鼓山園區擔任住山義工, 貢獻編劇企畫專長; 飛向陌生的北京,把心靈環保帶給對岸的人;走向受災的四川山區,慰訪清寒學生的家庭,帶來求學的希望;晚年面對病痛,她選擇歡喜受報,留下豁達看生死的典範。

左2  
左菁華擔任法鼓山四川安心服務站義工,到偏遠山區家訪,送上祝福(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提供)

初遇明師感動與悲願
     1996年4月,聖嚴法師率領三百僧俗四眾前往中國大陸巡禮佛教聖跡,左菁華受邀隨行,朝聖旅途中,三百人的巡禮團始終秩序井然、攝受安定,讓她深深感動。不禁好奇:法鼓山是個什麼樣的團體,何以能夠如此井然有序、莊嚴安定?而聖嚴法師又是怎樣一位出家人?

     不久,在一次聖嚴法師錄製弘法影片的現場,有位信眾受到外力干擾,身心出現狀況,聖嚴法師三言兩語就化解了現場的混亂,並引導眾人思惟佛法正知見,親睹這一幕的左菁華,打從心底佩服聖嚴法師的智慧,也相信自己終於遇見了一位「不一樣的師父」。

     那時也是法鼓山園區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的年代。1996年因法鼓山奠基大典與左菁華相識的資深媒體工作者陳麗華回憶,由於彼此都是電視圈的專業者,為了奠基大典開會時,頗有「較勁」意味,卻也互相欣賞,後來左菁華主動來找她,兩人聊得深入,一下子就成了至交好友,在奠基大典中合作無間。

     聖嚴法師的悲智,將這兩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好友會聚在法鼓山。1998年5月,聖嚴法師在美國紐約與達賴喇嘛共同主持「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事後兩人剪輯對談精華,爭取在電視臺播出,引起廣大回響,獲得聖嚴法師特別的讚歎。

     隨著法鼓山在臺灣金山園區第一期工程的完工,一支以義工為主力的工作團隊在2001年底成立了,左菁華也是早期園區服務中心的住山義工之一。談起這位老友,當時服務於法鼓山建設工程處的李孟崇說,早期在法鼓山上,左菁華擔綱許多活動的企畫,常常加班到很晚,「她是個夢想家,經常發想很多事,都還滿有創意。」

     那段共事的時光裡,李孟崇觀察,凡是重要卻沒人做的事,不管事情大小,左菁華會跳出來承擔;當覺察與佛法、法鼓山道風不相應的事情,敢言的她一定會發出意見。「就像個『遊俠任劍』的俠士,她的劍是筆、是意見,遇到重大的方向問題,還會直接發e-mail給聖嚴師父,或在會議中,直言地指出需要修正的地方,我們都叫她『左大砲』。」李孟崇說。

     好友陳麗華形容,她就是「簡單地活著,高明地想著」,追隨呼應著聖嚴法師「提昇人品」的理念。「她是『隱形菩薩』,只要對法鼓山有利的事,都默默付出;她也是『補位菩薩』,沒有人做的事,她就接,甘願做綠葉,卻像良藥中的甘草,是不可或缺的藥引。」因此,2005年法鼓山開山前後許多場大型活動,如園區落成開山大典、《大哉斯鼓》影片等,幕後都有左菁華的用心。


北京弘法串起眾善緣
     「中國大陸有這麼多人需要佛法,你到北京可以把法鼓山的理念帶給他們。」因著好友王傳宏一席話,左菁華在2004年底飛往北京,展開另一段人生故事。

     每次回臺灣,左菁華帶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箱一箱的聖嚴法師著作,在北京遇到有緣人就送書分享。先前在電視圈的人脈,讓她在北京接觸了許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以及佛教界人士。眼見大陸人求法若渴,學識淵博又善於觀察的她,很懂得依接引對象的需要,送上聖嚴法師的學術著作,或與出家眾談佛教儀軌乃至建寺規矩,或與大學生分享禪修方法、心靈環保等。

     2009年,聖嚴法師圓寂的消息傳來,左菁華悲痛不已,法師「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悲願,激發她更積極地行動,努力把諸多因緣聚合起來,要將心靈環保與更多大陸民眾分享。她開起木患子素食餐廳,雖然扛得辛苦,卻接引了不少當地人,也結識了從法國到北京開業的建築師張芳堯與林郁樺夫婦,串起更多的善緣。

     左菁華發現,觀念的啟導更為關鍵,於是想出網路弘法,每天摘錄一篇聖嚴法師的著作或法語,透過e-mail廣為傳送。一則佛法開示,每天定時送到幾千人的信箱裡,潤澤了許多人的心靈。好友傅佩芳說:「中國大陸有許多朋友,每天都等著這段法語。」

     看到左菁華佛法的護持,張芳堯夫婦還和她相約,兩年後他們回法國定居時,要一起去法國弘法,在法國設個共修據點。不僅如此,左菁華經常分享對佛教文化的美感觀點,也激發他們設計文創品牌「禪那一族」,希望開發佛教文創用品,完成左菁華的心願。

左3  
到四川,拿筆的手改執起鍋鏟,左菁華一樣忙得很歡喜。(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提供)

四川賑災站上第一線
     2008年5月,四川大地的驚天一震,引發各界公益團體的關注,左菁華也投入災區第一線的安心服務工作。她住進會漏水的板房,拿筆的手到了四川災區,執起做菜的鍋鏟,也笑翻了一干好友。原來,大陸的油五公升一桶,左菁華拿不動,一不小心就倒了太多,只好想辦法再把油弄出來。「對她來說,事情到了眼前,該做的就去做。不分大小。沒人做的,我來吧!」在四川相識的何美惠這麼說。

     舉凡獎助學金的頒發、清寒學生的家庭慰訪,安心服務站的推動等,對中國大陸較為熟悉的左菁華,不僅幫忙分析狀況、企畫活動,由於人力不足,也支援獎助學金的學生家訪工作。山區道路顛簸泥濘,一整天暈車上山下山,回到安心站時,往往連飯也無法下嚥。她卻不以為苦,常說如果不做,就對不起聖嚴師父,對不起佛法

左4  
左菁華常住四川安心服務站,支援安心服務工程。(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提供)

人生謝幕生死皆自在
     然而,滿腔的弘法壯志,卻因癌症而打亂了腳步。左菁華理智地諮詢各方,分析身上共存的肺腺癌「癌菩薩」,清楚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存活機率後,決定不浪費醫療資源,坦然接受病痛。面對死亡,左菁華曾和友人談起,對往生西方「沒興趣」;後來聽聞前來關懷的法師分享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生生世世發願回到人間建設淨土,讓她欣喜在生命最後階段找到了終極的「人生目標」!

     結束九年的北京生活,左菁華回到臺灣養病。雖然身體亮起紅燈,她看到臺中寶雲寺有自己能奉獻的機會,於是積極投入參與,堅持奉獻,不在乎身體愈來愈衰弱,只希望完成自己身負的使命;即使病痛纏身,仍口述完成「法華大劇」大綱,然後在2014年的除夕清晨,六十一歲的她,瀟灑地謝幕了。

     在她生命晚期一直持續關懷的常持法師分享:「菩薩『難行能行』,她則『身體力行』。我感受到願心推動著她,拖著對一般人而言已經不堪使用的色身,把自己僅剩的一點點力量發揮到極致。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一位『菩薩行者』的光芒。一如她的名字,她把人性的菁華發揮到最極致,這就是所謂『菩提心為先』。」

     人生如戲, 虛妄短暫, 聖嚴法師則勉勵弟子「用有限的生命,修無限的福德」;這一期的人生大戲裡,左菁華盡責演好「菩薩行者」的角色,如今已乘著願力,繼續在菩薩道上堅定前行了吧!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時洋溢歡喜笑容的歐淑卿菩薩,長年在中部地區募人學佛護法,是大家眼中的「超級阿嬤」。

法鼓山的超級阿嬤──歐淑卿菩薩

因為喜歡法鼓山的綠色義工背心,
開啟長達十五年深厚法緣的歐淑卿菩薩,
是大家眼中的「超級阿嬤」,
九二一災區、臺中地區各國小、
醫院、仁愛之家,
乃至菜市場裡、公車上,
都有她慰訪關懷、募人學佛護法、
分享法鼓山理念的歡喜身影。
本期與您分享「法鼓山超級阿嬤
歐淑卿菩薩的故事

◎文/陳玫娟‧圖/臺中分院 提供

臺中分院,談起「超級阿嬤」歐淑卿,很多人都豎起大拇指。別看淑卿阿嬤身形嬌小,和她聊上幾句,就可感受她開朗、陽光般的熱情活力,還有隨時募人學佛護法、分享法鼓山的行動力。

這樣的願心願力,從哪裡來呢?原來一九九七年時,臺中分院在民俗公園舉行皈依大典,淑卿阿嬤在聖嚴師父座下皈依三寶,一拿到皈依證,看到自己法名「果施」,心中好歡喜,覺得這是師父勉勵她要多多布施,廣修菩薩行。

時時處處 不忘募人學佛護法

不論哪裡,淑卿阿嬤時時在做關懷,菜市場裡、公車上,到處都有結緣的護持信眾,就連看球賽也不忘勸募。有一回職棒比賽,孫子廖欣達拉著阿嬤一起觀賽,忘情揮加油棒的欣達,不小心碰到鄰座球迷,趕緊道歉後,繼續為支持球隊加油。「後來一回頭,看到阿嬤正關懷那位球迷,還分享法鼓山正在蓋大學,邀請對方一起來護持。」

▲歐淑卿(左一)帶著小孫女廖汝潔(右一)、小孫子廖欣達(左二)深入九二一災區關懷當地居民。
▲淑卿阿嬤(右)也擔任臺中太平國小「愛心奶奶」,校園裡處處可見聖嚴師父「一○八自在語」,是她和全校師生的智慧分享。左為前校長吳秀全。
▲淑卿阿嬤(左)深入中部地區三十多所小學,推廣「一○八自在語」,散播慈悲和智慧的種子。

當年九二一地震後,淑卿阿嬤投入臺中安心站慰訪行列,十多年來,即便只是一包小小的平安米,都親自送到災區居民手中,不僅溫暖許多人的心,不少人還主動幫她勸募。「您來當我的媽媽,好不好?」長期受到關懷的廖炯興,也因此與她結下母子善緣,開始護持法鼓山。

寶雲寺籌建之初,推動「一句好話」活動,在臺中分院值班的淑卿阿嬤,總是站在分院大門口,接引來往的行人,「要不要進來看看法鼓山?來認識一下佛陀和三寶?」真誠親切的邀請,讓不少陌生人寫下生平第一句好話,周麗芹也因這句好話,走進了分院。

「當時家中爸爸、姊姊都生了病,淑卿師姊不僅探望關懷家人,還引導我念觀音菩薩聖號。」在她的鼓勵下,周麗芹成了法鼓山義工,也踏上修福修慧的路。 

分享法鼓山 校園推廣心靈環保

二年多前,推廣「一○八自在語」的《自在神童》漫畫和CD出版後,淑卿阿嬤又展開一項「超級任務」,她將背上包包裝滿漫畫和CD,發願送到中部三十多所小學。有一回,開車陪同的莊雲連有事,須過一、二天才能同行。對淑卿阿嬤來說,推廣法鼓山理念的事哪能等?於是背起幾十公斤重的背包,搭上公車,獨自前往預定拜訪的小學。

由於學校位於偏遠山區,加上對地點不熟悉,她提早幾站下車,沿山路走了二、三小時,終於找到學校,圓滿送書任務。一位臺北的信眾聽到她的故事,相當感動,發心助印六十多箱漫畫,提供她和更多人分享聖嚴師父的法語。

淑卿阿嬤是法鼓山「超級阿嬤」,也是臺中市太平國小「愛心奶奶」,校長、老師和義工,都喚她「歐阿姨」。歐阿姨到哪裡都要做環保,除了自己不用塑膠袋、出門買東西帶環保袋,每當學校辦活動,她都會邀法鼓山師兄姊到場當義工,還幫大家準備環保筷,「她的每一步,都跟隨聖嚴師父的腳步和教導。」太平國小義工隊長范麗惠說。

不只生活環保,還有心靈環保。太平國小校園裡,牆上處處可見師父的一○八自在語,都是淑卿阿嬤和全校師生的智慧分享。「無要緊啦!」是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每每讓太平國小前校長吳秀全在推動校務遇到困難時,有了向前的動力,「從歐阿姨身上,我看到了心靈環保的典範。」

感恩家人歡喜圓滿菩薩行

「一路走來,成長最多的其實是自己。」淑卿阿嬤感恩自從學佛之後,家中的事明顯變少了,「因為學會了轉念,所有的事,也都因消融而沒有事了。」她的行誼, 深深影響了家人。孫女廖汝潔、孫子廖欣達,從小跟著阿嬤到災區、醫院、仁愛之家關懷;小學時,姊弟倆獲得公益獎學金,還悉數捐給「法鼓山百年樹人獎助學金」;兒子廖順得是臺中分院攝影義工,同修廖敬堂則是她的勸募好幫手。「非常感恩我的家人全力支持!」人前人後,淑卿阿嬤總不忘感謝和讚歎家人。

今年九月,臺中分院召開委員會議,身體不適的淑卿阿嬤,在家人攙扶下出席。問她為什麼不在家休息呢?「如果大家都請假,會議不就只剩下法師了?我們都很需要法鼓山,推動法鼓山的事,不能少我一個人。」

七十七歲的淑卿阿嬤,十月二十七日在大家的念佛聲中,圓滿了一生的菩薩行。惦念寶雲寺、法鼓大學建設的她,休養期間,仍用電話持續勸募,推廣寶雲寺「大悲淨土」、「寶雲基石」籌建活動;往生前,已募得四百七十六位民眾護持「5475大願興學」。「我們會接續她未完成的事,」同修廖敬堂說,全家人會繼續勸募,完成淑卿阿嬤募滿五百人的願,接力護持法鼓山。



本篇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法鼓山 法鼓雜誌: 網路版288期 2013.12.05 出刊
http://www.ddm.org.tw/maze/288/page6.asp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法鼓山奉獻三十年,僧俗四眾同稱「廖祕書」的廖今榕菩薩,

九月十三日在臺北家中安詳往生,享年七十一歲。 從農禪寺到法鼓山,廖祕書全心投入的身影,
鼓舞新世代護法繼起效法。 本期邀您共同感念「法鼓護法先鋒」──廖今榕菩薩。

 

◎文/胡麗桂‧圖/本刊資料

▲一九八八年,念佛會於農禪寺舉行第二屆會長選舉,廖今榕居士當選連任,由聖嚴師父手中接下會長聘書。
▲一 九九一年師父率相關人員前往中國大陸考察佛教建築藝術,時任中華佛研所財務主任的廖祕書(左四)隨團處理行政庶務工作。
▲二○○七年「遊心禪悅」書法展,廖祕書向聖嚴師父、方丈 和尚細心解說展出事宜。

一九八四年走進農禪寺,再也沒有離開。

廖今榕祕書初來農禪寺那天,已近黃昏,寺裡正在做晚課。「來了以後,覺得這地方非常好,當下報名禪訓班,甚至不識住持是誰。」

第一次見到聖嚴師父是在國父紀念館,她和妹妹碧玉菩薩,坐於主場地之外的第二會場,透過視訊聆聽開示。結束離場的那一幕,即使經過二十餘年,猶在目前。 「我跟我妹妹,望著師父離去的背影,又見到幾位居士跟隨其後,覺得非常羨慕,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因緣,可以跟法師這樣親近?」動了這個念頭,人生從此不同。

從「廖會長」到「廖祕書」

一九八四年聖嚴師父已醞釀獨立興學,擇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修持活動逐漸轉至農禪寺舉行。初來乍到的廖祕書,打了禪七,參加念佛會,不久即向公司提出辭呈。

「師父在《人生》第二十四期提到,臺灣的佛教用品非常粗糙,期待有人發心改善。我對這件事很有興趣,準備全心來做。」隨即赴泰國、日本考察佛教用品,其審慎細心的個性,由此可見。回國後,師父找她談話,感謝她的發心,但希望她先為念佛會奉獻。

經過推選,廖祕書接下念佛會會長,一連兩任。卸下職務那年,正是風起雲湧的一九八九年,金山的土地找到了。她開著車,載著師父與方甯書教授,循著陽金公路,走進法鼓山深遠的未來。

當時師父做了生平最重大的一次決定:簽訂土地合約。此後護法理事會改組、佛研所遷建工程,及為了建設法鼓山,前往印度、尼泊爾朝聖之行,如時代回聲,處處 響應。從此,她是眾人口中的「廖祕書」,向念佛會借來桌子,從一個人、一張桌子,啟動護法會最初行政體系,法鼓山首位專職於焉誕生。

信願堅貞 奉獻三寶

「師父曾說,修行的人應避免逛道場,否則容易雜話生事,在這裡批評那裡,到這處閒話他處,反而不利修行。只要找到信任的道場、信任的師父,你就應該安定下來。」

廖祕書走進農禪寺的修行之路,前後三十年。她所參與的專案,包括協助護法會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委員會、籌備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社會菁英禪修營、 榮譽董事會,以及聖嚴師父為了建設法鼓山,前往印度、尼泊爾和中國大陸共五趟朝聖巡禮行;此外,法鼓山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紀元──二○○五年落成開山大典, 以及後續法華鐘樓啟用、聖嚴師父「遊心禪悅」書法展,乃至師父圓寂佛事等籌備工作,凡所有推動法鼓山建設與理念蘊含的重要里程,從未缺席,而在幕後承擔最 是繁瑣的行政庶務,鉅細靡遺,圓滿每一個細節。

師父晚年留下珍貴的書法墨迹,是意外的禮物。這項以遊心禪悅書法展為開端,繼之出版的《遊心禪悅──聖嚴法師墨迹全輯》,以其收件豐富、印務細緻,被譽為第二部「法鼓全集」。串起此中因緣的靈魂人物,仍是專案祕書──廖今榕。

找地買地 「三V」困難

除了「廖祕書」、「廖會長」,她在法鼓山還有不同稱謂:廖雲蓮是早期使用的名字,廖今榕是本名,有人稱她「大師姊」,另有一名,喚「土地婆」。

土地問題錯綜複雜,其中私人土地,又為數代、數十人所分持。為此,廖祕書等人全臺灣走透透,拜會土地所有人,當中不乏回國省親的海外人士。

曾有人問,買地過程很艱辛吧?「那不是艱辛,而是3V:Very、Very、Very困難。」數十年找地的風雨陰晴,盡在一句笑談中。

師父曾在開示及著作裡,多次述及廖祕書的奉獻,二○○七年四月,也以一段口述表示:「從研究所成立至今,她一直是全心全力投入,把文化館、農禪寺、法鼓山的事,樣樣當成自己的事,忠心耿耿,即使有病,還是拖著病為法鼓山賣命……。」

全心投入 協助僧團

儘管在團體無人不識、無人不曉,廖祕書始終謹守分際,當一名幕後行政人員。她鮮少接受採訪,婉謝公開分享,唯在二○○九年五月,在僧團及護法總會舉辦的「師徒的對話」活動中,終於走上臺前,成為眾人目光焦點,分享一路走來的法鼓山故事,「因為我發了願。」

「師父晚年送我四個字:『全心投入』,我當時掉了眼淚。」分享現場依舊拭淚的廖祕書說:「我的解釋是,師父要我全心投入。師父圓寂以後,我在師父靈前發 願:今後全心投入,盡心盡力,配合僧團,推動法鼓山理念。」不以師父贈字為肯定,只是提起,奉為初發心教導。一席分享,全場震動。

早年曾想出家,廖祕書終身以居士身護持三寶,從農禪寺到法鼓山,她的每一步是信佛、學法、敬僧,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幫助他人發起菩提心。

「全心投入」、「開山菩薩」,廖今榕祕書,讓人看見了居士護法的典範。


▲師父贈字「全心投入」,廖祕書視為菩提心教導,這四個字也是她一生護法的寫照。(許朝益 攝)

 


 

【廖祕書與法鼓山】

 

全心投入30年

 

廖祕書走進法鼓山的修行之路,

 

總是跟在師父身後、跟著僧團步履,

 

協助推動法鼓山建設與理念,

 

開拓出不同時期的法鼓山故事。

 

▓ 第一個10年(1984~1993年)

 

1986年當選法鼓山福慧念佛會會長。1989年護法會成立,擔任創會第一位辦事員,身兼中華佛學研究所財務主任。

 

參與1989年印度暨尼泊爾朝聖行、1990年「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1991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建設考察團」赴中國大陸考察佛教建築特色、1992年起舉辦的「社會菁英禪修營」、1993年中國大陸佛教聖蹟巡禮等相關籌備及行政作業。

 

1993年,為籌建法鼓大學舉辦的「法鼓山當代藝術品拍賣會」,是臺灣美術史上首次為贊助宗教教育舉辦的作品義賣活動,廖祕書協助幕後行政。

 

▓ 第二個10年(1994~2003年)

 

1996年及2002年,師父復率領僧俗弟子前往中國大陸朝聖巡禮,團員由近三百人增至五百人。每次朝聖行,均由施建昌菩薩主責規畫,廖祕書擔起幕後行政。

 

2002年捐贈暨護送古石雕阿閦佛頭像回山東,幕後行政及聯繫作業,廖祕書投入甚深。

 

▓ 第三個10年(2004~2013年)

 

2005年法鼓山落成開山、2006年法華鐘樓啟用、2007年遊心禪悅書法展,禮賓作業從邀請函寄發、覆核至接待,由廖祕書主持的專案祕書室主責。

 


【廖今榕菩薩感恩分享會】

學法護法 居士典範

▲九月十六日在法鼓山上,僧俗四眾近三百人出席一場感恩分享會,為廖祕書送行。(李東陽 攝)

八月底入院,廖祕書已做好告別的心理準備。在生命最後一段時期,她與前來探訪的菩薩,逐一握手致謝,彷彿在說,感恩今生互為菩薩學侶,同在師父座下學佛護法。

感恩,也是眾人心聲。九月十六日在法鼓山上,僧俗四眾近三百人出席一場感恩分享會,為學法護法先鋒──廖祕書送行。顧問陳宏宇教授、陳邁建築師、陳柏森建 築師、中華佛研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創會會長鄭丁旺、法緣會創會會長柯瑤碧、護法總會副總會長葉榮嘉及黃楚琪、教育和專職體系代 表,以及「果」、「常」、「演」字輩僧眾,悉皆到場,在緬懷廖祕書的影像裡,重新巡禮法鼓山開山史頁,感念她所示現的人間菩薩行。

▓ 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創會會長

鄭丁旺:真誠溫暖,慈悲關懷

一九九二年參加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以來,已與廖祕書結緣二十餘年。我所認識的她,除以行政能力見長,她的謙卑待人,真誠溫暖;她的笑聲爽朗,感染每個 人。我最佩服她的記性和識人之明,對於歷屆學員,從名字、背景、專長到口才表達,瞭若指掌。由社會菁英禪修營衍生的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每次聚會安排學 員心得分享,人選都是由她推薦,場場令人感動。

聖嚴師父說:「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用這兩句話形容她的為人,再貼切不過。如今功德圓滿,她的精神永遠與法鼓山同在,祝福她無礙開啟新的旅程,繼續下一階段修鍊的功課。

▓ 法緣會創會會長

柯瑤碧:如母如姊,生命貴人

廖師姊聰慧、細心、體貼,她的舉止影響許多人,這股力量來自於謙卑。我曾多次與她一起開會,她總是傾聽,最後給予建議。若是活動檢討,總把不足歸諸在己,道出問題所在,共勉下次改進。就像師父的化身,關懷普及,溫暖入心。

二十年來,法緣會參與法鼓山大小事,都是透過廖師姊接引。我從未見她生氣,她待我們處處包容,就像姊姊;凡事解說不厭其煩,就像母親;修行路上時常提點, 又像師長。聖嚴師父勉勵法緣會:「勿作貴夫人,要當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廖師姊始終從旁輔佐,是法緣會的貴人。感恩她,祝願她往生西方,蓮品高升。


本篇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法鼓山 法鼓雜誌: 286期 2013.10.05 出刊
http://www.ddm.org.tw/maze/286/page8.asp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廣禮儀環保 提倡樸實、簡約、莊嚴佛事 淨化喪儀文化迴響多

「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法鼓山為推廣禮儀環保理念,於一九九四年八月首次舉辦樸實、簡約、莊嚴的佛化聯合奠祭,今年已邁入了第十年,至今已為三百七十九位往生者送行。十年之間,不但受到民眾的信賴,更受到合辦單位台北市政府的肯定。
值此佛化聯奠十週年之際,本刊企劃專題,回顧十年歷程和成果,走訪助念團,分享悅眾菩薩的成長與收穫。


◎楊仁惠

有鑑於民間的殯葬風俗,繁文縟節、鋪張喧鬧,不但無法對對往生者做到祝福追思;對在生親友而言,在悲傷之餘,更是一大負擔;對社會大眾而言,則受到聲音和環境的干擾。因此,法鼓山在十年前,即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提出「禮儀環保」的理念,希望透過佛化聯合奠祭的舉辦,推動簡約、莊嚴的佛事文化,不但淨化傳統的殯葬風氣,也做到生死關懷和生命教育。

當年,此一理念提出時,即受到台北市政府的支持和協助,因此,每年固定在台北第二殯儀館舉辦四次的佛化聯奠。十年來,在聖嚴師父的理念下,我們看到在聯合奠祭中,家屬與親友以祝福代替悲傷、以佛號聲代替樂隊聲、以助念關懷小冊子代替毛巾、以火葬代替土葬,不但落實禮儀環保,也做到了生活和自然環保。

十年來負責執行佛化聯奠助念團,在輔導師果東法師團長鄭文烈帶領下,掌握「帶動助念關懷、推動禮儀環保、淨化殯葬文化」的理念,面對一位位往生者家屬,給予耐心的關懷,並從佛法知見分享對死亡的觀念和喪儀內涵,帶給往生者家屬光明與希望,不致對死亡產生恐懼、悲傷和憂慮。

果東法師表示,法鼓山所推廣的佛化聯合奠祭內涵,有一完整的關懷項目,包括臨終時的助念家屬的關懷、家屬說明會,以及流程演禮等,希望能安定家屬的身心,進而為生命帶來尊嚴、為死亡帶來的莊重,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目的。

就在一次次佛化聯合奠祭莊嚴殊勝的示範下,漸漸地,社會大眾開始瞭解佛化奠祭怎麼做,有人甚至生前下了要用佛化奠祭遺囑。現在參加聯合奠祭的家庭,遍佈社會各階層,有民意代表、政府官員,也有一般市民。有些家屬表示,聯合奠祭最殊勝的地方,除了典禮莊嚴隆重,還有各個往生家屬間的相互祝福。

從十年前即參與籌畫到現在,十年來始終如一的助念團團長鄭文烈說,透過佛化聯合奠祭的參與,更能夠體驗到師父所說的,「這是一項自利利人的菩薩道」。現任副團長顏金貞分享自己的成長:「臨終關懷的觀念讓我在接引家屬時,更能站在家屬立場,為他們設想。」另一位副團長陳茂盛則表示,自己在每次聯合奠祭中,都體驗到無常的示現,也因此期望自己和蓮友們能將關懷工作做得更好;「佛法中的慈悲和智慧,讓我每每遇到有人往生的家庭,都能以一份同理心,用佛法幫助他們走過生死的傷痛。」另一位副團長薛麗英說。

法鼓山推動禮儀環保,在台北市已有初步的成果,未來,助念團希望如同推廣臨終關懷課程一樣,也能將法鼓山在台北推廣佛化奠祭的經驗,逐漸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讓佛化奠祭的理念、做法,能為更多人所認同、接受;讓人生的最後一幕,能展現生命最終的尊嚴與莊嚴。



以下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法鼓山 法鼓雜誌: 175期 2004.07.01
www.ddm.org.tw/maze/175/2-1.asp

禮儀公司.jpg

楊子佛教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